189-4082-4001

易學簡介products center

 

新闻资讯News information

查看更多 »

联系我们

News information

易學大師:桃彬櫨 先生

电话:189-4082-4001(微信同步)

邮箱:china_changes@yeah.ne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北里17号楼



易學簡介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易學簡介

王姓起源

产品详情:

王姓

语音 编辑 讨论25 上传视频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高丽等政权。 [1] 历史上王姓共出了151位宰相。[2]
宋朝、元朝、明朝第1大姓。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 [3]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 [4]
中文名王姓外文名Wáng Xìng类    别中华姓氏始    祖太子晋郡    望太原郡琅琊郡堂    号太原堂三槐堂名    人王亥王莽王羲之王安石王阳明王鼎昌王石王健林人口数量1.015亿人(2018年)排    名全国最大姓

历史发展

编辑 语音

姓氏起源

1、太子晋后裔(姬姓王氏)
始祖姬晋始祖姬晋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5-6]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7]
2、毕公高后裔(姬姓王氏)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史称“兰陵王氏”。 [8] [9]
3、周平王后裔(姬姓王氏)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长孙姬赤姬泄父之子)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10]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临猗王氏”。[7]
4、西周桓公后裔(姬姓王氏)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7]
5、比干后裔(子姓王氏)
王字演变王字演变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11] 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7-8]
6、陈胡公后裔(妫姓王氏)
帝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史称陈胡公,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世居河北大名梓县。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氏。分支另有:北海王氏(小宗)等。 [12-14]
7、太子丹后裔姬姓王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姬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史称“北京王氏(大宗)”。分支另有:蓟县王氏(小宗)等。 [15]
8、少数民族后裔(杂姓王氏)
属于汉化改姓王氏。今天的满族、蒙古族、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遂改为汉姓王氏。这些王氏,史称“蛮荒王氏”。
9、完颜后裔
完颜氏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的著名姓氏,曾在北方建立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其后裔散居于各地。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将他们的姓赐成了“王”。 [16]
10、成吉思汗后裔
成吉思汗皇室后裔,隐居中原600年,5万后人如今改为“王姓”。1982年的时候,王成后人向上级提交并被予以受理,终于实现了回归本族的愿望,但没有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姓氏,现在后人已经繁衍到5万多人。 [17]
11、朱元璋后裔
王姓村民自称朱元璋后裔,拿出600年前画像后,专家眼睛都直了。在河南的一个偏远地区,有个小村庄中住着200户村民,而他们自称是朱元璋后代,但隐姓埋名,现在全改姓王了,很多人拿出了当时的文物,这也确认了他们确实是朱氏子孙。 [18]

迁徙传播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王姓各支向各地迁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小宗)。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 [7]

人口分布

编辑 语音
  • 历史上王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19]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为元朝第1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 [20]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1大省。南方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其时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宋、元、明期间,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19]
  • 当代王姓的分布
截至2018年底,王姓的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 [3]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各省(区、市)第一大姓各省(区、市)第一大姓 [4]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7]
在中国,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21]
截至2019年,“王”姓是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 [4]

传统文化

编辑 语音

郡望堂号

  • 郡望
郡望共有21个,分别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15]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15]
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15]
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15]
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15]
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15]
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15]
  • 堂号
总堂号:太原堂
三槐堂三槐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7]

宗祠楹联

  • 门楣
太原垂徽、三槐世第、清节流芳、四杰传芳
  • 四言通用联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槐堂世瑞;珠树家珍。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辋川书画;沂国方严。
上联典出唐·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田辋川。下联典出宋·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明妃青冢;金母瑶池。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太原望族;东晋名家。


电话:189-4082-4001(微信同步) 传真:0411-81189888

版权所有: 地址: 辽ICP备18010284号-4